豇豆锈病
英文名
Co可湿性粉剂ea rust
异名
简介
锈病是为害豇豆的一种重要病害。各地均有分布,发生普遍。以中南和西南地区为害严重,夏秋季高温多雨病害易于流行。流行季节病田中病株率可超过90%。病情轻对产量影响不大,发病重时减产达30%以上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(1)叶片。发病初期叶片的病斑黄绿色,圆形,微凹,后渐为褐色的圆形病斑,直径1.3~4mm,有黄绿色晕环,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,最后褐色部分脱落,形成穿孔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叶片背面有锈孢子密集在一起,似黄白至淡黄褐色的粗绒状霉。当春播植株现蕾或初花时,近地面的成熟叶先发病,逐步向上蔓延。夏孢子堆叶两面生,近圆形,初为白色小疱斑,渐为灰褐色,成熟后多从顶部破裂,散出红褐色粉状的夏孢子。条件适合时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。叶上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,也能产生浅褐色具深褐边缘的枯斑,单个枯斑圆形或近圆形,初青枯色失水状,自然情况下不破裂穿孔,多个枯斑相连常为不定形。在变淡及发黄的叶上,夏孢子堆周围绿色,形成绿岛。其中以具黄晕的症状最为普遍。(2)叶脉、叶柄及蔓茎。病斑初期为梭形或近梭形条状,稍隆起,褪绿,水渍感,在蔓茎上有时出现纵裂,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。蔓茎、叶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为近圆形或短条状,也可围生一圈长圆形的次生夏孢子堆。随着植株衰老或天气转凉,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,散出栗褐色粉状的冬孢子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,属担子菌亚门真菌。(1)形态。夏孢子椭圆形,黄褐色,单胞,表面具细刺,大小(21.1~31.7)?m×(18.7~24.3)?m。冬孢子球形,褐色,单胞,大小(26.4~33.6)?m×(21.8~27.4)?m。(2)特性。气温23℃,相对湿度90%,潜育期8~9天。(3)寄主。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豇豆、菜豆、蚕豆、豌豆等蔬菜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。在南方夏孢子成为本病初侵染源,冬孢子虽然存在,但在病害周年循环中并不重要。春天条件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,借助气流传播为害,并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多次重复侵染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(1)气候因素。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,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,发病最严重。(2)栽培因素。低洼积水,种植过密,通风不良的地块易流行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实行轮作倒茬。阴雨季节搞好菜田清沟排水,防止低洼地积水。合理密植,保证通风良好,及时搭好支架。搞好菜园清洁,收获后将病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掉。杜绝在早豇豆地中套种迟播豇豆。迟豇豆和早播重病田应间隔一定距离,严防紧紧相邻。避免前期氮肥施用过多。合理密植,高畦栽培及拔藤后做好清洁田园工作。(2)化学防治:发病初期喷2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2 000~3 0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,或40%氟奎唑乳油 8 000倍液,或50%萎锈灵乳油 800倍液,或50%硫磺悬浮剂 200倍液,或30%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,或25%敌力脱乳油 4 000倍液加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,隔10~15天喷1次,连续2~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