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蔬菜(豆荚类) > 豌豆 > 豌豆褐纹病
豌豆褐纹病
英文名
Pea Mycosphaerella blight
异名
简介
褐纹病是豌豆的一种重要病害。发生比较普遍。发病较轻,个别各地区发病重,发病率可达20%~40%,严重时病株率高达80%以上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主要为害叶片、茎蔓和豆荚。(1)叶片。病斑斑点状,不规则,淡紫色。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到整个叶片,随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。有的病斑出现不规则的轮纹斑,深褐色,中央坏死处有黑色小点。(2)叶柄及茎。病斑上没形成轮纹,中央凹陷。病原可从豆荚侵入种子内部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豌豆小球腔菌Mycosphaerella pinodes (Berkeley et Bloxam)Stone,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(1)形态。子囊壳球形,黑色或黑褐色;子囊长圆筒形,无色,大小(55~64)?m×14?m;子囊孢子纺锤形,无色,大小(14~18)?m×8?m,具1隔膜。分生孢子器圆球形至扁球形,黑褐色,大小(80~130)?m×(70~80?m,分生孢子卵圆形至长椭圆形,双胞,无色,大小(12~17)?m×(3.5~5.5)?m。(2)特性。病原发育适温25℃,最高34℃,最低5℃。(3)寄主。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豌豆、苜蓿、苕子等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病原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。带病的种子出苗后即发病,并借风雨传播病原,再侵染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播种过早,遭受低温冷害袭击,土壤黏重,湿度过大,氮肥过多,生长过旺,均易发病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[防治](1)种子消毒。先把种子置于冷水中预浸4~5小时,再移入50℃温水中浸5分钟后,放入冷水中冷却,凉干后播种。(2)农业防治。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选择高燥地块种植,适当密植,增施钾肥。(3)化学防治。发病初期喷40%多?硫悬浮剂 800倍液,或50%混杀硫悬浮剂 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,隔10天喷1次,连续2~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