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禾本科) > 小麦 > 小麦黄斑叶枯病
小麦黄斑叶枯病
英文名
Wheat yellow leaf blotch
异名
简介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主要为害叶片。病斑初为黄褐色小斑点,后扩展为椭圆形至纺锤形大斑,长可达30mm,病健交界不明显,病斑中央颜色较深,外围有黄晕,且具不明显的轮纹。后期病斑相互融合,引起叶片变黄干枯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小麦德氏霉Drechslera tritici-repentis (Died) Shoem,属半知菌亚门。有性态为Pyrenophora tritici-repentis (Died) Drechsler。①分生孢子。浅色至枯草色,圆柱形,直或稍弯,顶端钝圆,下端呈蛇头状尖削,大小(80~250)?m×(14~20)?m,有离壁隔膜1~9个。子囊孢子无色至黄褐色,长椭圆形,具横隔膜3个,纵隔膜0~1个,大小(42~69)?m×(14~29)?m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病菌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。第二年条件适宜时,子囊孢子侵染小麦,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。翌年小麦生长期子囊孢子侵染,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,致病害不断扩展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(1)种子处理:用种子重量0.2%的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,或12.5%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,或20%三唑酮乳油拌种。(2)农业防治:实行与非寄主作物轮作,减少田间菌源积累。选用无病种子,适时播种,合理密植,提高播种质量,培育壮苗。小麦收获后及时深耕,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,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。(3)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可喷洒20%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,或15%三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,或12.5%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,或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0%代森锰锌5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