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果树(多年生草本类) > 草莓 > 草莓蛇眼病

草莓蛇眼病

英文名


异名


简介

草莓蛇眼病

草莓蛇眼病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主要危害叶片、叶柄、果梗、嫩茎和种子。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班点,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边缘紫红褐色,中央灰白色,略有细轮,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,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。

病原物

[病原]病原为杜拉柱隔孢Ramularia tulasnei Sacc.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有性态为草莓蛇眼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fragariae(Tul.) Lindau.,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

侵染循环

[侵染]病原菌以菌丝在被害枯叶病斑上越冬,第2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,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。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病原菌生育适温18~22℃,低于7℃或高于23℃发育迟缓。

形态特征

生活习性

防治方法

[防治](1)农业防治: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,被害叶集中烧毁;定植时淘汰发病苗。(2)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喷淋50%琥胶肥酸铜(DT)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30%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,14%络氨铜水剂300倍液,77%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。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