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油料) > 大豆 > 大豆蚜

大豆蚜

英文名

Soybean aphid


异名

俗名腻虫


简介

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,蚜科。国内广泛分布,一般北部省区发生较重,是大豆的主要害虫。苗期发生若不及时防治,轻者减少20%~30%,重者减产达50%以上。第1寄主鼠李、老鸽眼,第2寄主大豆、野大豆等。

大豆蚜

大豆蚜

大豆蚜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豆株的顶叶、嫩叶、嫩茎上刺吸汁液,被害处形成枯黄斑,严重时叶片卷缩、脱落,分枝、结荚数减少,百粒重下降,更有甚者造成大豆光杆甚至死亡。此外,大豆蚜还能传播病毒病。

病原物

侵染循环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(1)世代。东北每年发生l0多代,山东20多代。(2)越冬。以卵在鼠李和圆叶鼠李枝条上芽侧或缝隙中越冬。(3)气候。春季雨水充沛,营养条件好,利其繁殖。夏季盛发期前,旬均温在22~25℃,相对湿度在78%以下时,最适发生为害。盛夏高温则虫口自然消减。

形态特征

[形态](1)成虫。有翅孤雌蚜长1.2~1.6mm,长椭圆形,头、胸黑色,额瘤不显著。触角长1.1mm,第3节有次生感觉圈3~8个,一般5~6个,排成一行。腹部黄绿色,腹管黑色,圆筒状,基部宽为端部宽的两倍,有瓦状纹,腹管内侧基部左右各有1个黑斑,尾片圆锥形,与腹同色,有7~10根长毛,臀板末端钝圆与体色相同,多毛。无翅孤雌蚜长1.3~1.6mm,长椭圆形,黄色或黄绿色,腹部第1和第7节有钝圆锥状突起。额瘤不显著,触角比躯体短,第4、5节末端和第6节黑色,第6节鞭部为基部长3~4倍,第5节末端及第6节各有一原生感觉圈。腹管基部灰色,端半部黑色,基部略宽,有瓦状纹。尾片圆锥形,有7~10根长毛,臀板有细毛。(2)幼虫。若虫形态与成虫基本相似,腹管短小。

生活习性

[习性]春季均温高于10℃时,越冬卵孵化为干母,繁殖几代后开始孤雌胎生繁殖后代,产生有翅蚜。有翅孤雌蚜开始迁飞至大豆田,为害幼苗。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,7月下旬蚜量开始减少,秋季气温下降时,大豆蚜进入后期繁殖阶段,有翅性母蚜迁至鼠李上,开始生无翅卵生雌蚜并与有翅雄蚜交配,又把卵产在鼠李上越冬。

防治方法

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及时铲除田边、沟边、塘边杂草,减少虫源。(2)药剂防治。当田间点片发生蚜虫,有蚜株率达10%或平均每株有虫10头,天敌较少,温、湿度适宜时,喷10%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 000~3 000倍液,或50%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,或5%来福灵乳油2 000~3 000倍液,或40%克蚜星乳油800倍液,或35%卵虫净乳油1 000~1 500倍液,或20%好年冬乳油800倍液,或2.5%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,或40%乐果乳油500倍液喷雾。蚜虫易产生抗药性,药剂应注意轮换使用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