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禾本科) > 大麦 > 大麦坚黑穗病

大麦坚黑穗病

英文名

Barley covered smut


异名


简介

大麦坚黑穗病是大麦上常见的病害之一,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麦产区,局部地区,发病较重。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病株最上一节的节间长度缩短,株高一般较健株稍矮,病穗抽出时间较健株稍迟。有时,穗子下半部被叶鞘包裹,不能完全抽出。抽穗后,病穗上的小花、小穗均被破坏,变成一团黑粉状物,外被一层薄膜,膜初为青灰色,后变为灰白色,一般不易散开。

病原物

[病原]病原为大麦坚黑粉菌 Ustilago hordei (Pers.) Lagerh.,属担子菌亚门。冬孢子圆形至椭圆形,直径5~9?m,褐色,半边色较浅,表面光滑无刺。(2)特性。冬孢子在5~35℃范围内均能萌发,以20℃为最适。冬孢子抗干热能力强,抗湿热能力弱。冬孢子在干燥条件下,5年后仍保持其发芽力;但在湿土中,发芽力仅能保持很短的时间。

侵染循环

[侵染](1)越冬。病原菌以菌丝在颖壳及种皮内越夏或越冬,也可以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。(2)侵入。带菌的种子播种后,种子表面的病菌或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开始萌发并进入生长点,随麦苗生长向上扩展。大麦抽穗前,病菌为害花器或种子,又形成大量冬孢子,出现病穗。该病系幼苗侵染性病害,每年只在苗期大麦胚芽出土侵染一次。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一般冬大麦迟播的,发病重。一切延缓麦苗出土的因素,都有利于病害发生。土温20℃、土壤持水量在40%~50%时,发病率最高。土温变幅较大时,发病率也较高。

形态特征

生活习性

防治方法

参见小麦腥黑穗病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