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蔬菜(茄果类) > 番茄 > 番茄青枯病

番茄青枯病

英文名

Tomato bacterial wilt


异名

番茄细菌性枯萎病


简介

番茄青枯病是番茄的一种重要病害。青枯病发病急,蔓延快,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成片死亡,造成严重减产,甚至绝收。

番茄青枯病

番茄青枯病

番茄青枯病

番茄青枯病

番茄青枯病

番茄青枯病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(1)叶片。苗期虽有侵染,但不表现症状,直到番茄坐果初期,病株顶部、下部和中部叶片相继出现萎蔫,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,中午明显,傍晚以后又恢复正常。发病后如果土壤干燥、气温偏高,数日后即枯死。病株萎蔫致死时间很短,死时植株仍保持绿色,仅叶片色泽稍变淡,故称青枯病。(2)茎部。病茎表皮粗糙,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,湿度大时病茎上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的1~2cm斑块,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,横切病茎,用手挤压或经保湿,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。青枯病与枯萎病区别的重要特征是发病迅速,严重的病株经7~8天即死亡。

病原物

[病原]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lanacearum (Smith)Smith,属细菌。(1)形态。短杆状,单胞,两端圆,单生或双生,大小(0.9~2.0)?m×(0.5~0.8)?m,极生鞭毛1~3根。(2)特性。革兰氏染色阴性。从10~40℃均可生长,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~30℃,耐pH 6~8,最适pH 6.6。(3)寄主。这种病原可以侵染番茄、辣椒、茄子、马铃薯、烟草、芝麻、花生等。

侵染循环

[侵染](1)越冬与初侵染源。病原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。若无寄主也可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,最长可达6年之久。(2)传播特点。病原通过雨水、灌溉水、地下害虫、操作工具等传播。多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皮孔和伤口侵入。前期属于潜伏状态,条件适宜时,即可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。并沿导管向上扩展,致使导管堵塞,进一步侵入邻近的薄壁细胞组织,使整个输导器官被破坏而失去功能。茎、叶因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萎蔫。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(1)气候因素。高温高湿易诱发青枯病发生。连阴雨天过后天气转晴,易引起病害流行。(2)土壤因素。病原适于在微酸性土壤中生存,当土壤含水量达到25%时,有利于诱发青枯病。土温25℃病原开始活动,活动最盛,田间会出现发病高峰。(3)栽培因素。幼苗不壮,多年连作,中耕伤根,低洼积水,控水过重,干湿不均,均可加重病害发生。

形态特征

生活习性

防治方法

[防治]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、加强栽培管理为主,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。(1)农业防治。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的轮作,避免与茄科作物及豆科作物连作。整地时每公顷撒施石灰45~90kg。选择无病地育苗。夏秋育苗采用遮阳育苗。徙长或纤细的幼苗抗病弱,应淘汰。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的石灰,公顷施石灰750~1500kg,调节土壤酸碱度。采用高畦种植,幼苗定植不宜过深。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。忌大水漫灌,以防积水伤根;中耕时要避免伤根。嫁接不仅可以抗病,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优点。由于砧木比接穗原株根系更发达,吸肥力强,从而使接穗生长更旺盛可获增产。(2)化学防治:①康地蕾得是一种以防治植物青枯病为主的、广谱、多功能生物农药,可以采取浸种,定植初期苗床泼浇,发病初期进行灌根的方用。②发病初期喷3%中生菌素600~800倍液。③发病初期灌50%敌枯双可湿性粉剂 800~1 000倍液,或72%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 000倍液,或50%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,或77%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400~500倍液,或50%琥?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,或25%络氨铜水剂 500倍液,隔7天灌根1次,连续灌2~3次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