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禾本科) > 高梁 > 高粱紫斑病
高粱紫斑病
英文名
Sorghum purple spot
异名
简介
高粱紫斑病在各高粱产地均有发生。流行年份为害严重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(1)叶片。病斑紫红色,椭圆形或长圆形,边缘不明显,有时具淡紫色晕圈,大小(4~20)mm×(2~5)mm。病斑背面生灰色霉层,严重时叶片提前枯死。(2)叶鞘。叶鞘病斑与叶片病斑相似,但较叶片病斑大,为(15~30)mm×(12~25)mm,有时也有淡紫色晕圈,但很少产生霉层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高粱尾孢Cercospora sorghi Ell. et Ev.,属半知菌亚门。(1)分生孢子梗。褐色,顶端颜色略淡,无分枝,直,或有1~3个膝状节,大小(16~96)?m×(4~6)?m,具0~7个隔膜,孢痕显著。(2)分生孢子。无色,倒棒形,少数为圆柱形,直或略弯,顶端略尖,大小(29~112)?m×(4~6)?m,有3~9个隔膜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(1)越冬。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。(2)侵入。植株发病后,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,可重复侵染,使病菌不断扩散蔓延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高粱紫斑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,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。田间发病后,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,进行重复再侵染。病害的发展与气候关系密切,一般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(1)农业措施: 秋后及时深翻,将病残体深埋土中。高粱生长后期及时追肥,增施磷肥,增强植株抗病力。 高粱紫斑病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,逐渐向上发展,因此,尽早打去植株下部的1~2片老叶,既有利于通风透光,又可减少病菌的传染。(2)药剂防治。在发病初期,选用65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叶液,或5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每亩用50~75千克喷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