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纤维类) > 红麻 > 红麻、黄麻立枯病
红麻、黄麻立枯病
英文名
Kenaf soreshin
异名
简介
红麻、黄麻立枯病是苗期主要病害,病株率10%以上。播种后如遇低温多雨天气,则病情加重,可造成缺苗断垄,甚至毁耕重播,各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在红麻、黄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,以苗期为重。麻种萌发尚未出土前被害,可造成烂种。幼苗出土后,子叶发病多在中部呈棕褐色不规则病斑,病组织易脱落穿孔。发病幼苗茎基部呈黑褐色腐烂,病斑处缢缩,致苗枯萎。久雨初晴时,田间成片倒伏死苗。成株期发病,茎基部病斑黑褐色,稍凹陷,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,并纵裂露出纤维,有的麻株病部痊愈后形成粗糙圆疤,上生许多不定根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立枯丝核菌AG—4菌丝融合群Rhizoctonia solaniKühnAG—4和禾谷丝核菌AG—F菌丝融合群R.cerealisVanderHoevenAG—F,均属半知菌亚门。(1)形态。①立枯丝核菌。菌丝初无色,较细,分枝处多缴缩,近分枝处有隔膜。随菌龄增长,菌丝细胞渐变粗短,并纠结成菌核。菌核形状各异,初为白色,后变为褐色,表面粗糙。②禾谷丝核菌。菌丝较细,为3~7?m。菌核初色淡,后变灰并渐变深褐,呈近球状、半球状、片状,以至不定形,结构均一,不分化为菌环和菌髓,较大的菌核多数有萌发孔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病原以菌丝体及菌核在土壤中或植物残余组织上越冬。来年以菌丝体直接侵入幼苗。在病部又可产生菌丝进行再侵染。病菌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可达2~3年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阴雨多湿、春季低温的年份发病重。粘性土壤、排水不良、地势低洼、多年连作的麻地发病重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(1)药剂防治:用种子重量0.5%的40%拌种双可湿性粉剂,或0.5%的20%稻脚青可湿性粉剂,或0.5%的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,或0.5%的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。(2)农业防治:与甘薯、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,可大大减轻病害。施足基肥,适当晚播,减少幼苗出土时间,可有效减少发病。(3)药剂防治:红麻出土后遇阴雨天气或发病初期可用以上药剂800倍液防治。隔5~7天喷1次,连续2~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