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蔬菜(豆荚类) > 豇豆 > 豇豆根腐病

豇豆根腐病

英文名

Co可湿性粉剂ea Fusarium root rot


异名


简介

根腐病是豇豆最主要的病害之一。南方发生普遍。发病最重,危害最大,防治困难。一般发病率为25%~40%,严重的在60%以上。

豇豆根腐病

豇豆根腐病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主要为害根部和茎基部。一般出苗后7开始发病,21~28天进入发病高峰。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变黄,病部产生点状病斑,由支根蔓延至主根,引起整个根系腐烂或坏死,病株易拔起。纵剖病根,可见维管束呈红褐色,病情扩展后向茎部延伸。主根全部发病后,地上部茎叶萎蔫枯死。湿度大时,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。

病原物

[病原]病原为腐皮镰孢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.sp. phaseoli (Burkh.)Snyder et Hansen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(1)形态。分生孢子有大小2型。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,无色,有隔膜3~4个,大小(14.0~16.0)?m×(2.5~3.0)?m;小型分生孢子圆柱形,无色,有隔膜1~2个,大小(6~11)?m×(2.5~3.0)?m。厚垣孢子近圆形、淡褐色的厚垣孢子,着生在菌丝顶端或节间。(2)特性。生长适宜温度为29~30℃,温度范围为13~35℃。(3)寄主。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豇豆、菜豆。

侵染循环

[侵染]病原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。种子不带菌。初侵染源主要是土壤、病残和带菌有机肥。病原通过工具、雨水及灌溉水传播蔓延,先从伤口侵入引起根部皮层腐烂。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,或追肥时撒施不均匀,使植株根部受伤害,易发病。地势低洼,土质黏重,雨后不及时排水,利于病原侵染和发病。豇豆根腐病每年6~10月均可发生,以秋豇豆发病最重,尤其是台风多雨年份,往往造成田间长豇豆成片枯死,严重影响产量,甚至绝收。

形态特征

生活习性

防治方法

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选用抗病品种,如之豇844、早生王、华豇4号、春宝、龙星90、绿领8号等。水旱轮作,或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;深沟高畦,防止积水,雨后及时排水。加强田间管理,增施磷钾肥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利用塑料大棚、地膜覆盖、育苗移栽种植长豇豆,可大大减轻豇豆根腐病的发生。(2)化学防治:播种前7~10天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,用竹醋液130倍处理土壤,或用保得土壤接种剂20~40g与基肥混施穴内或作定根水灌浇。根腐病是土传病害,一定要提前灌药预防,在发病后用药效果较差。药剂可用40%多菌灵悬浮剂 800倍液,或15%恶霉灵水剂 450倍液,或45%敌磺钠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,或2.5%咯菌腈乳油 1 000倍液,浇淋植株基部或灌根。在出苗后7~10天或定植缓苗后,开始第1次施药,每株250ml,隔7天浇淋1次,连续3次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