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蔬菜(豆荚类) > 豇豆 > 豇豆煤霉病

豇豆煤霉病

英文名

Co可湿性粉剂ea sooty blotch


异名

豇豆叶霉病


简介

豇豆煤霉病各地均有发生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、早落,常造成较大的损失。春季大棚发生和为害严重。

豇豆煤霉病

豇豆煤霉病

豇豆煤霉病

豇豆煤霉病

豇豆煤霉病

豇豆煤霉病

豇豆煤霉病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主要为害叶片,严重时也为害藤蔓、叶柄及豆荚从下向上发展。病斑初起为不明显的近圆形黄绿色斑,继而黄绿斑中出现由少到多、叶两面生的紫褐色或紫红色小点,后扩大为直径0.5~2cm的近圆形或受较大叶脉限制而呈不整形的紫褐色或褐色病斑,病斑边缘不明显。在变黄的叶上,病斑周围仍可保持绿色。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暗灰色或灰黑色煤烟状霉,尤以叶背密集。病斑可相互联合形成不定形较大斑块。病害严重时,病叶曲屈、干枯早落,仅存梢部幼嫩叶片。

病原物

[病原]病原为豆类煤污尾孢菌Cercospora vignae F.et E和菜豆尾孢 C.cruenta Sacc.,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(1)形态。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,丛生,褐色,丝状,有隔膜1~4个,大小(15~52)?m×(2.5~6.2)?m。分生孢子淡褐色,上端细,下端大,有隔膜3~17个,大小(27~127)?m×(2.5~6.2)?m。(2)特性。发育温限7~35℃,最适30℃。最高35℃,最低7℃。(3)寄主。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豇豆、菜豆、蚕豆、豌豆、大豆等豆科作物。

侵染循环

[侵染]病原以菌丝块附在病残体上于田间越冬。病原通过气流传播,成为初次侵染来源。侵染病株以后,又在病斑上下不断产生病原在田间进行重复侵染。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(1)发病时期。春季大棚豇豆煤霉病在4月中旬开始发病,6月上、中旬至7月上、中旬为发病高峰期。(2)气候因素。高温、高湿有利于发病。(3)栽培因素。连作地发病重。春播豇豆比晚播豇豆发病重,其中尤以春季播种较晚的豇豆发病重。

形态特征

生活习性

防治方法

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选用抗病品种。合理密植,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,防止湿度过大;多雨季节,加强田间排水工作。增施磷钾肥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,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,集中烧毁或深埋。(2)化学防治: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30%爱苗乳油 3 000倍液,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,或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,或80%新万生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,或40%多?硫悬浮剂 800倍液,或50%混杀硫悬浮剂 500倍液,或78%波?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~600倍液,或80%多?福?锌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等进行喷雾。每隔10天左右喷施1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或者用36%双苯三唑醇乳油 2 000~2 500倍液喷雾,间隔10~20天1次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