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蔬菜(薯芋类) > 菊芋 > 菊芋白粉病
菊芋白粉病
英文名
Topinamber powdery mildew
异名
简介
白粉病是菊芋的一种常见病害。各地均有分布,病株率30%~60%,对产量影响不明显;严重时病株率100%,植株叶片由下向上早衰枯死,明显影响产量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主要为害叶片,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粉斑,以后相互连接成片,颜色由白转灰,病部叶肉组织随病情发展黄化坏死,最后在病部形成黑色小粒点,即病原的子囊壳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单囊白粉菌Sphaerothecn fuliginea (Schl.)Poll.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病原闭囊壳直径70~119?m,壳壁细胞特大,直径12~3l?m。附属丝5~10根,菌丝状,褐色,有隔膜。子囊短椭圆至拟球形,(48~96)?m×(51~75)?m。子囊孢子8个,无色透明,椭圆形,大小为(14~27)?m×(1l~19)?m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(1)越冬与初侵染源。病原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。翌春由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,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,不断形成再侵染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天气干旱,病情严重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,集中深埋或烧毁。与非菊科作物实行2~3年轮作。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、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。雨季到来前疏通排水沟,在行间沟内加铺塑料薄膜,有利排水。(2)化学防治:发病初期的傍晚,每亩交替喷洒20%乳油三唑酮,或12.5%可湿性粉剂烯唑醇,或12%腈菌唑乳油 20~25ml,或50%翠贝DF 10~12.5g,或40%氟硅唑乳油 4.5~5.5ml,对水40~50kg,药量和水量应根据牛蒡植株大小而增减,隔15~20天喷1次,连防2~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