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蔬菜(茄果类) > 辣椒 > 辣椒白粉病
辣椒白粉病
英文名
Pepper powdery milde
异名
简介
辣椒白粉病以前发生量很小,不需要防治。近年来不少的保护地都有发生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主要是叶片受害。发病初期叶正面出现边缘不明显的黄斑,有时黄斑中会出现一些坏死的组织,甚至形成坏死斑,此时叶背可见到白色的霉层。初发时霉层稀疏,往往受到叶脉的限制,形成许多三角形的白斑,后期白色的斑点连接成片,使整个叶背成为白色。甜椒白粉病往往会引起叶片的脱落,严重时仅剩下植株顶部的少数叶片,使果实暴露在阳光下,引起日灼病。在病叶脱落后,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合病害的发生,病害会明显减轻或停止发生,植株康复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鞭靼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taurica (Liv.)Arn.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无性阶段为辣椒拟粉孢霉Oidiopsistaurica (Lev.)Salm.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(1)形态。菌丝内外兼生,其菌丝上有吸器,伸入细胞内吸取营养。分生孢子梗散生,由气孔伸出,大小(112~240)?m×(3.2~6.4)?m。分生孢子单个、顶生于孢子梗的顶端,倒棍棒形或烛焰形,无色透明,大小(44.8~72)?m×(9.6~17.6)?m。初生的分生孢子为烛焰状,顶端尖,基部缢缩;次生分生孢子多是圆柱形或长椭圆形。(2)特性。营养生长阶段菌丝都藏在叶片里面,产生繁殖体的时候,才伸出叶面。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适宜温度是15~30℃,侵入和发病温度为15~18℃,在25~28℃和50%~80%的相对湿度以及弱光
侵染循环
[侵染]病原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,或在保护地中蔬菜上循环为害。在田间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,病原在叶片中不断扩展。当叶片上出现白粉状物已是发病晚期。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都藏在叶片里面,等到产生繁殖体的时候,才伸出叶面。孢子发萌后从寄主叶背的气孔侵入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(1)发生时期。露地多发生于6~7月份或9~10月份,保护地则多见于3~6月份或10~11月份。(2)气候因素。在25~28℃和50%~80%的相对湿度以及弱光照该病易流行。白天温暖、夜间凉爽、重露凝集以及田块潮湿等发病重。南方春季气候温暖而潮湿,辣椒极易感染白粉病,但长时间的降雨可抑制病害的发生。(3)栽培因素。土壤过干或氮肥过多,植株抗病力差发病也重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避免植株过密,改善植株间通风条件。生长期和采收后,及时清除病残体,减少病原的传播。出现大量的落叶,应立即清除病残体,并将已长足的青果采下,避免日灼病的发生,同时增施水肥,以促进新一茬果实的生长。对棚室要注意控制温度,防止棚室湿度过低和空气干燥。(2)化学防治:采用以防为主的防治策略。收获后每公顷用45~75kg硫磺熏烟,将病残株上病原杀死,间隔数日再行处理。辣椒挂果时喷保护性杀菌剂,如50%硫悬浮剂 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,或80%新万生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。每7~10天喷1次,连续2次。在发生季节到来时,使用保护剂50%硫磺悬浮剂 200~300倍液进行预防。发病后使用内吸性杀菌剂,如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,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,或15%三唑酮乳油 1 000倍液,或40%氟硅唑乳油 8 000~10 000倍液,或10%世高颗粒剂 2 000~3 000倍液,或25%晴菌唑乳油 500~600倍液,或40%百菌清悬乳剂800~1 000倍液,或65%甲霉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,或30%氟菌唑可湿性粉剂 1 500~2 000倍液,或50%嗪胺灵乳油 500~600倍液,或65%甲霉灵(甲硫?霉威)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,或25%敌力脱乳油 3 000倍液,或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加25%敌力脱乳油 4 000倍液,或25%金力士乳油 5 000~7500倍液。复配剂有40%多?硫悬浮剂 400~500倍液。棚室中傍晚每公顷喷撒10%多?百粉剂15kg,也可用45%百菌清烟剂56.25g、50%百菌清粉剂15kg熏一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