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蔬菜(水生菜类) > 莲藕 > 莲缢管蚜
莲缢管蚜
英文名
Water lily aphid
异名
简介
莲缢管蚜Rhopalosiphum nymphaeae (Linnaeus)属同翅目,蚜科。为害莲藕、慈菇、菱角、芋、绿萍等。为害第一寄主桃、李等;第二寄主莲、睡莲、眼子菜、香蒲、川泽泻、慈姑等水生植物。各地均有发生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主要为害浮叶、嫩叶、立叶、叶梗、花薹、花瓣等,致使叶片发黄,生长不良。
病原物
侵染循环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(1)发生世代。湖北全年发生25~27代,世代重叠。(2)越冬。雌蚜交尾产卵于桃、李、杏、梅等枝条的叶芽、分枝和树皮下越冬。(3)发生时期。越冬卵在第2年3月初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℃时孵化,在桃、李等植株上繁殖4~5代。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生有翅蚜迁至第2植株莲、睡莲等水生植物上繁殖,到10月中下旬产生有翅雌性母蚜迁回越冬植株。(4)环境因素。适宜温度高湿的环境繁殖快,为害重,高温干燥天气不利于繁殖发育。长期积水,植株生长茂密的田块蚜虫密度高。大雨对它有冲刷致死作用。蚜虫发育与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0~25℃,25℃以上生长受抑,繁殖缓慢,并转到潮湿的水生植物上越夏,33℃以上停止繁殖。
形态特征
[形态](1)成蚜。具6个形态型,以无翅胎生雌蚜、有翅胎生雌蚜常见。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.5mm,宽1.6mm,卵圆形,褐色至褐绿色或深褐色,额瘤不明显,被薄蜡粉,胸腹背面具小圆圈联成的网纹,腹管长筒形,中部、顶部缢缩,端部膨大。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.3mm,宽1.0mm,体背全骨化,长卵形;触角、头、胸黑色,腹部褐绿色至深褐色;额瘤不明显,腹管长筒形。(2)卵。长0.55~0.71mm,长卵圆形,黑色。(3)若蚜。若蚜4龄,体形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,但体小。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连片种植相同类型的莲藕连片种植,避免慈菇田和莲藕田插花混杂栽植,春夏慈菇不宜混栽。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浮萍、绿萍和眼子菜等水生植物。合理密植,减轻田间郁闭度,降低湿度。(2)化学防治。药剂防治可选用40%克蚜星乳油 800倍液,或35%卵虫净乳油 1 500倍液,或20%好年冬乳油 800倍液,或2.5%溴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,或20%速灭杀丁乳油 2 000~3 000倍液,或50%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2 000~3 000倍液,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。喷药后隔5~7天喷1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