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果树(热带及亚热带类) > 龙眼 > 蓖麻夜蛾
蓖麻夜蛾
英文名
异名
飞扬阿夜蛾
简介
蓖麻夜蛾Achaea janata (Linnaeus)属鳞翅目夜蛾科。异名A.melicerta (Drury)。主要危害为蓖麻、木薯、飞扬草、台湾相思等。主要分布国内发生区北起河北(容城),南至台湾、海南及广东、广西、云南南缘,东面滨海,西限自河南、湖北伸向四川、云南,并再西延,采至西藏的吉隆。海南、台湾、广东、四川有严重被害报道。分布湖北、湖南、台湾、云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。国外分布于日本(本州中南部及以南)、缅甸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印度尼西亚、新西兰及南太平洋诸岛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(蓖麻)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,啃食嫩芽幼果及嫩茎表皮,严重的吃光。成虫吸食柑桔、芒果果实汁液。
病原物
侵染循环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(1)发生世代。广东、广西年生4~5代。(2)越冬。以蛹在土中或草堆中越冬。翌年3~4月羽化,5~6月、9~10月进入幼虫为害蓖麻盛期。
形态特征
[形态]1.成虫。成虫体长21~23mm,翅展51~54mm,头、胸部灰黄褐色。腹部灰褐色。前翅浅灰褐色,基线黑色,外斜至亚中褶;内线成双,黑棕色,微波浪形外斜;肾纹边界缘略白,前后端各生一黑点;中线暗褐色,波浪形外斜至4脉,后内弯;外线黑色,与中线近平行,内侧具一暗褐色窄带;亚端线灰白色,波浪形,端线黑色。后翅棕黑色,基部灰褐色,中部生一楔形白带,外缘具白斑3个。2.卵。长0.7mm,扁球形,初灰绿色,杂有灰白色斑纹,渐变为灰黑色。3.幼虫。末龄幼虫体长47~57mm,第一腹节常弯曲成尺蠖状,第八腹节上具隆起,致第7~9腹节微连成一个峰状,第1对腹足特小,第2对略小,3~4对发达;头部褐色,每侧具6个大小不等的黄白斑,额灰色,中央生暗色纵纹;体色多变,浅红至暗红色,背线褐色,气门上线黄褐色且宽,腹面黄褐色;腹足黄色。蛹长20~26mm,褐色具白粉,头部有1对短刺。4.蛹。5.茧。
生活习性
[习性]成虫昼伏夜出,趋光性很弱,具假死性,成虫吸食果实汁液,多把卵产在嫩叶背面,每雌可产卵250~560粒。低龄幼虫遇惊扰即吐丝下垂,受触动时,幼虫口吐青水坠地假死,老熟后吐丝卷叶,在卷叶中化蛹。
防治方法
[防治]1.农业防治。.2物理防治。3.生物防治。在卵孵化盛期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,每667平方米次释放1万头,隔7~10天一次,连续放2~3次。4.药剂防治。(蓖麻)在产卵高峰2~3天后至幼虫三龄前喷洒药剂防治。5.敌百虫。90%晶体敌百虫800~900倍液,叶用蓖麻可在喷后一周采叶喂蚕。6.乙酰甲胺磷。籽用蓖麻还可喷洒30%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