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薯类) > 马铃薯 > 马铃薯疮痂病

马铃薯疮痂病

英文名

Potato scab


异名


简介

马铃薯疮痂病为世界性病害,除了土壤极酸地区外,各产地几乎都有发生,而在连作地、偏碱地尤其在连作较重的地区、偏碱地和温室的马铃薯生产中,严重影响马铃薯品质和产量。该病害主要为害薯块,影响马铃薯的商品价值,同时降低马铃薯的耐贮性、质量及芽势。

马铃薯疮痂病

马铃薯疮痂病

马铃薯疮痂病

马铃薯疮痂病

马铃薯疮痂病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主要危害块茎。受害块茎开始产生褐色小点,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疮痂状硬斑。

病原物

[病原]病原为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 (Thaxter) Waks.et Henrici.属放线菌。菌体细长,有分枝,末端常呈螺旋状。孢子圆筒形,大小(1.2~1.5)?m×(0.8~1.0)?m。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~30℃,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,pH5.2以下很少发病。

侵染循环

[侵染](1)越冬。病菌能在土壤中腐生,也能在种薯上越冬。(2)侵入。种薯和土壤均可传病,由皮孔及伤口侵入块茎。块茎表面木栓化组织形成后难被侵入。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(1)发病季节。春季和秋季均可发生,但以秋季较为严重。(2)栽培因素。微碱性土壤发病重。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,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。(3)品种因素。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,白色薄皮品种易发病,褐色、厚皮品种较抗病。

形态特征

生活习性

防治方法

(1)种薯消毒。播前用40%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分钟。(2)农业防治:繁殖原种,并利用原种繁殖生产用种,大田生产不留种。不从病区调种。多施有机肥或绿肥,可抑制发病。与葫芦科、豆科、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。选择保水好的菜地种植,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。防止切刀传染,在切种薯时,每人应备两把切刀,凡接触过病薯的刀,必须严格消毒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