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黑星病
英文名
Ume plum scab
异名
梅疮痴病
简介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主要发生在枝、叶和果实上。(1)枝干:新梢受害,病斑初期为紫褐色,秋后逐渐变为暗褐色,中央变为灰色,圆形或椭圆形,大小3~6毫米,在病斑上产生暗色小绒点(分生孢子丛)。(2)叶片:初期在叶背发生不规则圆形或多角形小斑,其后变成淡褐色或紫红色。病斑小,直径最大为6毫米。最后病部脱落而形成穿孔。此外,叶中脉上可形成长条状,暗褐色病斑。(3)果实:果实发病后多在果肩部发病,病斑初期为暗绿色的圆形小点,其后逐渐扩大至直径2~3mm的圆斑。果实着色时,病斑变为紫黑色或黑色。病斑密集时可相互聚合成片。由于为害只限于果实表皮,不深入果肉,因此当病斑下层组织木栓化,而果肉仍继续生长时,便使得病果龟裂。果梗受害,引起果实早期脱落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嗜果枝孢菌Fusicladium carpophilum(Thum)Oud.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根据国外报道,黑星病菌已发现有性阶段,学名为Venturia carpophilum Fisner.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(1)形态: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分枝1次,弯曲,具有数个隔膜,暗褐色,长度变异大,大小(48~60)?m×4.5?m。分生孢子在梗上单生或形成短链状,椭圆形或卵圆形,通常单胞,也偶有双胞,近无色或浅橄榄色,大小(15~23)?m×4.6?m。(2)特性: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~25℃,最低2℃,最高32℃。分生孢子在干燥状态下能成活3个月。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~32℃,最适温度为20~27℃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病原以菌丝在枝梢的病部越冬,4~5月份产生新的分生孢子,通过风雨传播。分生孢子萌发后形成芽管,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质层侵入。叶被侵染主要是从叶背侵入。侵入后的菌丝在寄主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的间隙扩展,定殖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(1)寄主抗性:品种中,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。(2)环境因素。春季温度达1O℃以上时,枝梢上的病斑开始形成分生孢子,20~28℃是最适温度,多雨和潮湿开气有利于孢子的传播和萌发,因此,凡是春季及初夏雨水多,湿度高的年份或地区,病害发生重。(3)栽培因素:地势低湿,荫蔽或定植过密,枝叶茂盛的果园,也利于病害发生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[防治](1)农业防治:在病害流行地区,建园时应考虑选用抗病品种。及时剪掉病枝,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,以减少菌源。地势低洼地,应注意开沟,排除积水。适当整枝修剪,促使树冠通风透光良好,减轻发病。(2)药剂防治:①开花前,喷波美3~5度石硫合剂,铲除或减少枝梢上的越冬菌源。②落花2~4周到6月初喷波美0.2~0.4度石硫合剂,或65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0%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~800倍液,或36%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,或50%混杀硫悬浮剂500~600倍液,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。每间隔半月喷1次。②另外,果实生长期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,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65%抗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~2000倍液,或65%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,或硫酸锌石灰液(0~5∶1∶100)。防治3次,在果实采收后,为了减少新梢被害,可继续喷射2~3次药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