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蔬菜(甘蓝类) > 青花菜 > 青花菜立枯病
青花菜立枯病
英文名
Broccoli Rhizoctonia rot
异名
青花菜褐腐病
简介
青花菜立枯病在成株期又称为褐腐病,是青花菜苗期的一种重要病害。苗期发生普遍,一般发病率5%~30%,重病地发病率更高,成株期多造成朽根或茎基腐病,对产量影响较大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主要危害茎基部。(1)苗期。刚出土幼苗及成株均会为病,育苗中后期发生多。病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,软化、收缩,变细后折倒。病情发展比较缓慢,早期病苗白天萎蔫,夜间可恢复,病斑逐渐凹陷,扩大后绕茎1周,最后病部收缩干枯,整株死亡。病部常有淡褐色蛛丝网状霉,但不明显。(2)成株期。根部、茎部和叶柄腐变褐,形成根朽或脱帮,植株失水萎蔫后枯死。叶片发病时,先是下部叶片发病,并向上发展,在叶片上沿叶缘向内形成“V”字形坏死褐斑。严重时,叶面上散生不规则形的褐色坏死斑,叶片腐烂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.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(1)形态。病原群不产生孢子,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。初生菌丝无色,后为黄褐色,具隔,粗8~12?m,分枝基部缢缩,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。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,0.1~0.5?m,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。(2)特性。病原发育适温24℃,最高40~42℃,最低13~15℃,适宜pH3~9.5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(1)越冬与初侵染源。病原以菌丝体在土中越冬,且可在土中腐生2~3年。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,形成初侵染。(2)传播特点。通过水流,农具传播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播种过密、间苗不及时、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[防治](1)种子消毒。用3%的75%可湿性粉剂百菌清拌种。(2)农业防治。春季栽培的宜选择生长前期对低温不大敏感的品种,适期播种,不宜过早或过迟。(3)化学防治。发病初期喷20%甲基立枯磷乳油 1200倍液,或5%井冈霉素水剂 1 500倍液,或15%恶霉灵水剂 450倍液,或72.2%普力克水剂 800倍液加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喷淋,每亩用量为3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