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禾本科) > 水稻 > 稻褐眼蝶

稻褐眼蝶

英文名

common evening brown


异名

稻叶暗褐蛇目蝶、乌云盖日蛇目蝶、树荫蝶、淡色树间蝶、水稻蛇目蝶等。


简介

稻褐眼蝶Melanitis ledaLinnaeus属鳞翅目,眼蝶科。国内分布在河南以南,但在长江以南较常见,局部山区稻田,密度较大。为害稻、麦、甘蔗、粟及其他禾本科植物。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幼虫食稻叶,多沿叶缘蚕食成缺刻,行动迟缓。

病原物

侵染循环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在浙、闽地区一年发生4~5代,以幼虫越冬。成虫喜在平原竹园边以及山区零星栽培而生长嫩绿的水稻上产卵,卵散产在叶面或叶背。

形态特征

[形态](1)成虫。体长18~21mm,翅展50~60mm,体背及翅的正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前翅外缘波浪形,正面有2个相互靠近的眼斑,前大后小,前1个在大黑斑的一边,后1个在另一个大黑斑之中,2个大黑斑内侧有红褐色环状纹,反面有2~3个眼斑。后翅正面有1~3个眼斑,反面具6个眼斑,并布满黄褐色不规则横列皱纹。(2)卵。球形,直径约0.9mm,黄绿色,表面有微细网纹。(3)幼虫。末龄幼虫体长32~40mm,体绿色。头黑褐色,少数绿色,正面及两侧有透明斑痕,头宽小于头长,形似兔头,角突红褐色,与头近等长,头及角突被长刚毛。背线浓绿色,两侧具有3~4条不明显的纵纹,上有黄色小瘤突,臀板顶端呈双叉状。(4)蛹。长约18mm。初绿色,后渐变灰绿至褐色。翅脉粗而深绿色,腹背无白点。

生活习性

[习性](1)成虫。成虫于上午羽化,不很活泼,畏强光,白天多隐蔽在稻丛、竹林、树荫等荫蔽处,早晨、傍晚外出活动,交尾也多在此时进行。卵散产,多产于稻叶上。(2)幼虫。幼虫老熟后即吐丝将尾部固定于叶上,然后卷曲体躯,倒悬蜕皮化蛹。一般在山林、竹园、房屋边的稻田受害较重。

防治方法

[防治](1)农业防治。结合冬春积肥,及时铲除田边、沟边、塘边杂草,能有效地压低越冬幼虫或蛹的数量。利用幼虫假死性,震落后捕杀或放鸭啄食。(2)药剂防治。在防治稻纵卷叶螟或稻弄蝶时可兼治稻眼碟。必要时掌握在2龄幼虫为害高峰期前单独防治。可喷洒50%杀螟松乳油600倍液,或90%晶体敌百虫600倍液,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