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禾本科) > 玉米 > 玉米霜霉病

玉米霜霉病

英文名

Corn downy mildew


异名


简介

玉米霜霉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,一旦发生很难控制,属植物检疫病害。

玉米霜霉病

玉米霜霉病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病株心叶出现黄白色条纹,后全株呈现淡绿色,重病苗提前枯死。也有的发病幼苗严重矮化,生长衰弱,叶色较浓,沿脉形成黄褐色条状枯死斑。成株期发病,叶片出现白色至黄色条斑,或淡绿、黄绿相间的条纹,有的有明显边界。病斑相互融合形成大斑,常引起叶片枯死。病株矮小,偶尔抽雄,一般不结苞,早枯。有的病叶背面着生白色霜状霉层。

病原物

[病原]病原菌有玉蜀黍指霜霉Peronosclerospora maydis (Racib.) Shaw、菲律宾指霜霉P. philippinensis (West.) Shaw、甘蔗指霜霉P. sacchari (Miyake) Shaw、高粱指霜霉P. sorghi (West. et Uppal) Shaw、大孢指疫霉玉蜀黍变种Sclerophthora macrospora ( Saccado ) Thirumalachar,Shaw & Narasimhan var. maydis Liu &Zhang ,均属鞭毛菌亚门。

(1)玉蜀黍指霜霉。孢囊梗粗短,长124~157?m,分枝集中在顶端,多1次分枝,个别有2~3次分枝。每个分枝端部具3~5个小梗,小梗长约19?m,端部着生孢子囊。孢子囊卵圆形,直径13~22?m。

(2)菲律宾指霜霉。卵孢子球形,壁光滑,直径15.3~22.6?m。菌丝分枝,直径8?m,吸器小,呈泡囊状。孢囊梗无色透明,长160?m以上,上部具2~4次指状分枝。小梗顶端尖圆,基部具脚细胞。孢子囊无色透明,大小(33.5~47.5)?m×(17.5~20)?m。

(3)甘蔗指霜霉。卵孢子黄色,球形至椭圆形,大小40~50?m。孢囊梗单生或双生,大小(160~170)?m×(10~15)?m,具脚胞,具0~2个隔膜,上部2~3次双分枝。小梗圆锥形,大小(25~41)?m×(15~23)?m,顶生孢子囊。孢子囊椭圆形至倒卵形,有乳突,带紫褐色至浅黄色,大小(15.3~84.4)?m×(13.3~56)?m,密集时呈白粉状。游动孢子椭圆形,浅黄褐色至茶褐色,大小9~16?m。

(4)高粱指霜霉。卵孢子球形,直径25~42.9?m,淡黄色。孢囊梗直立,长180~300?m,顶端二叉状分枝1~3次,小梗尖,顶生1个孢子囊。孢子囊近圆形,大小为(15~26.9)?m×(15~28.9)?m。

(5)大孢指疫霉玉蜀黍变种。孢囊梗很短,偶有2次分枝,长4.8~30?m。孢子囊椭圆形或倒卵形至洋梨状,具带紫褐色或浅黄色的乳突,大小(15~84)?m×(13~56)?m。孢子囊萌发产生30~90个游动孢子。游动孢子椭圆形,大小9~16?m。藏卵器球形至椭圆形,浅黄褐色至茶褐色,大小(42.5~105)?m×(37.5~82.5)?m。卵孢子球形,浅黄色,大小(35~49)?m×(36~55)?m,萌发产生孢子囊。雄器,浅黄色,大小(17.5~66)?m×(5~29)?m。

侵染循环

[侵染]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,或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,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。第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,产生孢子囊借风雨和气流传播,进行初侵染,以后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。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气候潮湿,雨水充沛,地势低洼利于发病。

形态特征

生活习性

防治方法

(1)检疫:加强引种管理,实施植物检疫。(2)种子处理:播种前用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25%瑞毒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8%瑞毒毒锰锌500倍液浸种24小时,捞出晾干后播种。栽培。平整土地,雨后排除田间积水,防止苗期淹水。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。(2)化学防治:发病初期喷洒90%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,或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69%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,或72%霜脲?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