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蔬菜(豆荚类) > 扁豆 > 扁豆细菌性疫病
扁豆细菌性疫病
英文名
Hyacinth dolichos bacterial common blight
异名
扁豆细菌性叶烧病
简介
扁豆细菌性疫病是扁豆的一种主要病害。各地均有发生。发生普遍。发病率20%~40%,轻度影响生产;严重时病株率可达80%~100%,明显影响产量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主要为害叶片、茎、荚。(1)幼苗。子叶和幼茎出现红褐色、湿润状斑块,严重时幼苗干枯。(2)成株。多从中下部叶片先染病,由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形的褐色大斑,周围有黄色晕圈,病叶可很快枯死。(3)茎部。染病出现红褐色短条斑,严重的亦可使茎蔓枯干,状似火熏烤过。(4)豆荚。染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、稍凹陷的褐色病斑,所结籽粒不饱满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菜豆疫病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. phaseoli (E.F.Smith)Dye,属细菌。(1)形态。菌体短杆状,极生1根鞭毛,大小(0.3~0.8)?m×(0.5~3.0)?m,有荚膜,革兰氏染色阴性,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、黄色。(2)特性。病原发育适温30℃,最高38℃,50℃经10分钟致死,适应pH5.7~8.4,最适pH7.3。(3)寄主。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菜豆、豇豆、扁豆、小豆、绿豆等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(1)越冬与初侵染源。病原主要在种子内部或附在种子外表越冬。病原在种子内能存活2~3年,播种带菌的种子,幼苗出土即会发病。(2)传播特点。病原经风雨及昆虫传播。从植株的气孔、水孔和伤口侵入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(1)气候因素。主要在夏、秋季发生。气温24~32℃,叶片上有水滴是发病的重要条件。高温多雨,特别是暴风雨后往往病害的发生和流行。多露和露重天气发病也较重。(2)栽培因素。大水漫灌,肥力不足,偏施氮肥,植株徒长,生长势弱,田间杂草丛生,均易引起发病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[防治](1)种子消毒。播种前种子用45℃恒温水浸种15分钟,捞出后移入冷水中冷却。或用种子重量0.3%的95%敌克松原粉或50%福美双拌种;或用72%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。(2)农业防治。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选留无病种子。加强栽培管理,避免田间湿度过大,减少田间结露的条件。(3)化学防治。发病初期喷14%络氨铜水剂 300倍液,或77%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,或47%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,或30%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400倍液,或50%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,或72%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~4 000倍液,隔7~10天喷1次,连续2~3次。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