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糖料) > 甘蔗 > 食根缘齿天牛
食根缘齿天牛
简 介
英文名
异名
蔗根锯天牛
简介
又称为 蔗根锯天牛。学名Doyysthenes granulosus (Thomson)。属鞘翅目,天牛科。为害 木薯、甘蔗、油棕、椰子、柑桔、厚皮树等。分布于海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省(区)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病原物
侵染循环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在海南1年发生1代,跨年完成。其中卵期11~18天,幼虫期约310天,蛹期16~30天,成虫期3~6天。
形态特征
[形态](1)成虫体长24~63mm,体宽9~25mm。棕红色,仅头部及触角基部棕黑色。体光滑,仅雄虫后胸腹板被棕色茸毛。雄虫触角微长于体而雌虫仅长达鞘翅之半。第三触角节略长于第四、五触角节之和,第三至第七触角节上具小刺瘤。前胸背板两侧各具3枚刺突。第一刺突横向,第二刺突最长,端部向后,第三刺突最短,端部向前。两鞘翅各具2条明显的纵隆线,此线在鞘翅端部1/7处会合。足的第一跗节长于第二、三跗节之和。(2)卵。长(2)5~(3)lmm,卵形,乳黄色至棕黄色。(3)幼虫。初孵幼虫长0.4mm,宽0.3mm,乳白色。末龄幼虫长71mm。体粗肥,呈圆筒形,略扁,橙黄色。头近方形,长稍胜于宽,头盖中缝闭合,两侧叶后方突出。触角黑褐色,2节。上胯凹切形,下聘须3节。前胸背板具微波状“一”字形中断的棕黑色花纹。胸足3对,呈针状。气门片棕黑色。第一至第七腹节背腹两面步泡突明显,第八、九背腹两面光滑。(4)蛹。离蛹,附肢明显,腹部分节亦明显,以第七节最长。
生活习性
[习性]成虫于4月下旬或5月初始见,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盛期,以后逐渐减少直至7月上旬。成虫于夜间出土后,在地面爬行,若雌雄相遇即进行交尾或跟随一段时间后交尾。交尾为重叠式。交尾多次。每次交尾持续时间为20~60秒。多数雌虫交尾后即产卵。雌虫产卵时边爬行,边将产卵管伸出试探土壤松硬程度,待合适时将卵产下。’每次产卵持续时间为40秒至1分10秒。每头雌虫产卵8~216粒。卵单粒直立或多粒直立或多粒呈梯形排列于离土表2~3cm的土中。幼虫栖居土中1~20cm为多,在春季陆续侵害木薯块根或种茎埋于地下部分,使之腐烂不能食用。
防治方法
[防治]在种植木薯时将食根缘齿天牛的其他寄主清除干净。灯光诱杀成虫。加强田间检查,发现被害植株立即清除,在必要时可浇灌50%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