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糖料) > 甘蔗 > 甘蔗绵蚜

甘蔗绵蚜

简 介

英文名

sugarcane cottony aphid


异名

甘蔗粉角蚜、白蚰、蜡毛虫


简介

又称为甘蔗粉角蚜、白蚰、蜡毛虫。学名Ceratovacuna lanigera(Zehntner)。属同翅目,蚜科。为害甘蔗、茭白、柑桔、芦苇、大芒谷草等。国内分布区明显偏南,大致以长江为北限,最北采自浙江镇海、江西永修、湖南大通湖边,四川简阳,但其真正能稳定越冬的界线,则在北纬260以南;南至台湾、海南及广东、广西、云南最南部,东临海边,西界四川、云南,止于盆地西缘及横断山系东侧。局部地区密度很大,使蔗糖含量明显降低。国外分布于日本、菲律宾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泰国、缅甸、印度、孟加拉、斯里兰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。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以成、若蚜群集在蔗叶背面中脉两侧吸食汁液,致叶片变黄、生长停滞、蔗株矮小,且含糖量下降,制糖时难于结晶。此外,绵蚜分泌蜜露易引致煤烟病。是甘蔗重要害虫。

病原物

侵染循环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(1)发生世代。南方蔗区年生20多代,完成1代14~36天,世代重叠。以有翅胎生雌蚜在禾本科植物或秋植、冬植蔗株上越冬。翌春留在原处或迁飞到其他蔗株上为害,并营孤雌生殖,每雌产仔蚜50~130头,群集在蔗叶背面取食和繁殖。气温20~30℃,相对湿度70~90%,无翅若蚜历期约15~18天;有翅成蚜飞翔力强,寿命7~10天。(2)发生时期。广东、广西有翅蚜发生在9月底至翌年6月,无翅型蔗蚜则整年发生,迁飞期有3次:第一次6月从越冬处向大田迁飞;第二次是8~9月田间扩展;第三次是11月由成熟的蔗株迁飞至越冬场所或秋植蔗田。台湾于10~11月间开始发生,翌年3~4月份进入发生盛期。(3)气候条件。甘蔗栽培复杂的地区及气候干旱,利其辗转为害,种群容易扩展受害重。(4)天敌。天敌有13星瓢虫、草蚜、食蚜蝇等。

形态特征

[形态]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.9mm,卵圆形,黄褐色至暗绿色或灰褐至橙黄色,体色变化大,头、胸、腹紧连在一起,前边具2个小角状突,体背覆有白色棉絮状蜡质;触角5节,短,浅黄色。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.5mm,长椭圆形,头部、胸部黑褐色;腹部、足为黄褐色至暗绿色;翅透明,前翅前缘脉和亚前缘脉之间具1灰黑色翅痣;触角5节,仅是体长的1/4,1~2节短且光滑;前胸背板中央具四角形大胸瘤;腹管环形,体表不覆蜡粉。有翅若虫胸部裸露,中间发达,两侧露有翅芽,腹背有白蜡物,触角4~5节。无翅若蚜胸腹部背面均被有白色蜡物,触角4节,共4龄。

生活习性

防治方法

[防治](1)调整甘蔗种植布局,有计划地确定春植、秋植、宿根蔗田。尽量连片种植,可减轻受害。(2)蚜虫发生严重时适时灌水。(3)及时剥除甘蔗枯老叶鞘,改善蔗株通风透光条件。(4)掌握在春季有翅蚜迁飞期和6~8月点片发生时,喷洒40%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%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、40%蚜灭多乳油1000~1500倍液、50%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。(5)台湾应在2~3月间施用上述杀虫剂。(6)必要时可用40%乐果乳油l0倍液于甘蔗苗期未形成茎节前,用胶皮滴管把药液滴在幼苗基部,每株滴2ml,防效优异。


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