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纤维类) > 红麻 > 红麻斑点病
红麻斑点病
英文名
Kenaf brown leaf spot
异名
红麻褐叶斑病
简介
红麻斑点病在红麻整个生长期都可受害,中后期被害,可引起中、下部叶片早落,茎上病斑密布。影响麻株的生长发育,不仅降低纤维质量和产量,而且影响留种麻的种子产量和品质,各红麻产区均有发生。
详细资料
为害症状
[为害症状](1)子叶。子叶发病,病斑近圆形,中央灰白色、边缘暗红色,严重时引起子叶脱落。(2)真叶。真叶发病,多由下向上蔓延,初为暗红色斑点,后逐渐扩展为近圆形的病斑。病斑中央黄褐色,边缘暗褐色,大小约0.2~0.8cm,周围有水渍状晕圈。病斑多时可引起叶片发黄脱落。(3)茎杆。茎杆发病,初生暗红色小斑,后逐渐扩展为近圆形或棱形病斑,中央黄褐色,边缘深褐色,大小约0.3~l.2cm。(4)蒴果:蒴果发病,症状与茎杆上病斑相似。多雨高温天气,病部均能长出稀疏的灰色霉状物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。
病原物
[病原]病原为马来尾孢Cercospora malayensisStev.et Solh.属半知菌亚门。分生孢子梗。丛生,不分枝,淡褐色,直或略弯曲,大小(9~45)?m×(2~44)?m,具1~2个隔膜。分生孢子。鞭状,3~5个隔膜,淡褐色,大小(40~80)?m×(3~3.5)?m。
侵染循环
[侵染](1)菌源。主要以菌丝体在种子内或病残组织内越冬,是第2年的初侵染来源。(2)传播。田间发病后,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。
发生因素
[发生规律](1)寄主抗性。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显著,且麻株生长中、后期易发病。(2)环境因素。多雨高湿的天气有利于本病的发生。(3)栽培因素。偏施氮肥、麻株生长不良、密度过大、低洼积水的麻地发病较重。
形态特征
生活习性
防治方法
(1)农业防治:选用杭病品种。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,集中烧毁。合理密植,及时排除积水,增施磷钾肥。(2)化学防治: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,参见红麻立枯病。发病初期喷40%多硫合剂1 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