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作物(纤维类) > 红麻 > 红麻灰霉病

红麻灰霉病

英文名

Kenaf graymold


异名


简介

红麻灰霉病是红麻朔果重要病害,尤其对留种麻为害很大,常引起花蕾脱落、烂果和烂种,而降低种子产量与品质发病重的麻田,病株率高达100%。各麻区均有发生,以华南和长江流域麻区为害较重。


详细资料

为害症状

[为害症状](1)叶片。叶片发病初生水渍状小斑,以后沿叶脉扩展,引起叶片早落。(2)茎杆。茎杆发病,多从叶痕、腋芽处侵染,初呈褪绿不规则形病斑,后逐渐扩展为灰褐色大斑,病部表皮干枯,光泽消失,常引起上部组织枯萎。(3)花蕾和蒴果。花蕾和蒴果发病,变褐脱落,种子不成熟,以至种子霉烂。遇雨水多、湿度大时,各部位的病斑均可长出灰色霉状物及黑色菌核。

病原物

[病原]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Pers.ex Fr.,属半知菌亚门。(1)形态:①分生孢子梗。细长,深褐色,数根丛生,顶端具1~2次分枝,分枝顶端簇生分生孢子成葡萄穗状,梗大小(960~1 200)?m×(16~22)?m。②分子孢子。单胞,无色,短椭圆形,大小(12~18)?m×(9~13)?m,聚集成堆时呈灰色。③菌核。由菌丝组成,形状不规则,大小(1~40)mm×(1~7)mm,多产生于寄主表皮层下面。(2)特性:病菌为弱寄生菌,腐生性强,可在有机物上腐生。病菌发育适温为20~23℃,最高31℃,最低2℃。(2)寄主:红麻、棉花、小麦、洋麻、甘薯、向日葵、烟、白菜、辣椒、莴苣、茄子、蚕豆、桃、杏、柿、草莓、桑等多种植物。

侵染循环

[侵染](1)菌源。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,也可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上越冬。(2)传播。条件适宜时菌核开始萌发,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,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,借气流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、侵染。分生孢子萌发时产生芽管,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,之后在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。

发生因素

[发生规律]9~11月份如遇连续阴雨,湿度大时,常有利于本病的流行。凡低洼积水、过分密植及脚麻过多的麻地易发生。

形态特征

生活习性

防治方法

(1)种子处理:播种前用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100倍液,或80%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100倍液,在18~24℃下浸种24小时;也可用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1kg拌100kg种子,拌后贮存3~5天后播种。(2)农业防治:选用抗病品种,如7804、72-2等。与玉米、高粱、水稻等轮作1年,可消灭土壤中的灰霉病菌。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,深耕细作。合理密植,及时中耕除草,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,搞好开沟排水。(3)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喷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,或80%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喷,或50%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。


菜单